【热点聚焦】西方选举制度:富人游戏,钱袋民主-天生赢家凯发k8国际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13浏览次数:48

西方政治体制历经数百年发展,拥有过自己的黄金岁月。但目前,种种弊端却也是明摆着的。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灵,落入今天这样的困境?尽管对这个问题的系统思考还有待深化,西方有识之士对此已有不少批判分析。

一、  民主被简化为竞选,竞选又被简化为政治营销

古希腊哲学家在2500年以前就说过,人常常以自己的形象塑造上帝。现在,电视政治又添了新招:那些想当上帝的人把自己塑造成观众期望的形象。美国学者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用诙谐的笔调道出现实政治的无奈。

西方民主表演色彩甚为浓厚,以至于政治秀一语不得不让位于游戏民主。民主被简化为竞选,竞选又被简化为政治营销,政治营销又等同于拼资源、拼谋略、拼才艺表演。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物质的相对过剩,人们不再满足于生理需求,以视觉刺激、情感刺激为主的娱乐文化大行其道。西方政治广告有一个共同的经验:用一个口号、一个象征或一个引人注目的形象,制造焦点。选民有时并不知道谁最胜任总统或议员,更关心的是谁的形象最具愉悦功能,最能排解心中的不满情绪。

  常识判断和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表明,人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甚至是严重非理性的,这种非理性状态在新媒体、金钱和商业炒作时代变得日益突出。

随意还有更深层面的背景,那就是对程序万能只要制度好,谁上台都无所谓的笃信。这在相当程度上源自西方在发展水平方面的优势,及其衍生出的制度优越感。可历史上积累的财富(包括从发展中国家掠夺来的不义之财)和国际秩序中的一些特权,又能支撑多久呢?发展是一场不能停歇的马拉松,底子再厚实,也不能高枕无忧睡大觉。丢掉虚幻的优越感,将心态放得平和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政治产品也卷进娱乐漩涡,严肃的事情变得过于轻松,刺激就开始从另一个方向作用于社会。一旦候选人的能力、专业知识和从政历练不再那么重要,甚至让外表、宗教信仰、种族、性别、年龄以及作秀的本事成为左右选举结果的砝码,一流治国人才就不那么容易脱颖而出了。

更为严重的是,为取悦选民,政客盲目许诺,造成社会公共开支增长超过经济发展速度、政府信贷盲目扩张、民众负债超前消费等诸多问题。这也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西式民主政治仍是资本控制的政治游戏

要赢得选举,需要两个东西,一是金钱,第二个我就记不得了。”1896年和1900年两度辅佐威廉·麦金莱当选美国总统的竞选经理马克·汉纳如是坦言。

100多年来,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今天的西方,参选人拼的不只是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更是金钱。现代传播工具与商业模式的结合,使得金钱的投入轮番上升,陷入恶性循环。选举在变味,金钱成了形象打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美国前总统卡特2007年感慨地说:乔治·华盛顿和托马斯·杰斐逊要是活到今天,还能当上美国总统吗?!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有多少具备优秀总统潜质的人,就因为不愿意或者不能够采取一种能够募集到大量竞选经费的政策,而永远与总统宝座无缘。

  长期以来,美国法律规定私人政治捐款最大限额为2500美元。显然,这样的限制已经与金钱民主的现实不相匹配。2010年,美国最高法院取消了个人与企业向助选的政治行动委员会捐款的上限。美国敏感政治问题研究中心根据计算得出,2012年围绕国会和白宫的角力耗费了60亿美元,成为美国选举史上烧钱最多的大选。

1
网站地图